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

| 暂存书架(0) | 登录

MARC状态:审校 文献类型: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:4

题名/责任者:
砚史: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/(美)高彦颐著 詹镇鹏译
出版发行项:
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22
ISBN及定价:
978-7-100-19612-3 精装/CNY158.00
载体形态项:
348页;26cm
个人责任者:
(美) 高彦颐
个人次要责任者:
詹镇鹏
学科主题:
古砚-研究-中国
中图法分类号:
K875.44
提要文摘附注:
作为中、英文学界首部以文房用具之砚台为研究对象的专著,此书处理时段虽集中在康熙中期至雍正年间(1680年代至1735年),却主旨宏大。诚如高彦颐在〈导言〉指出,砚台除去研墨的基本功能外,兼具多重角色:收藏品,父子、男性友人相赠之礼,镌字刻铭的纪念信物。透过功能延伸,砚台被赋予(斯文)之意义,成为文人士大夫一类男性精英主体的物质性象征。由于砚台总令人联想起士人形象和菁英文化,作者征引《孟子》中的“四民”(士农工商)理想制度,指出砚的制作者,即工匠(craftsmen)或手工艺者(artisans),总旁落于士人的书写文献,希望借此研究修正儒家传统“重道轻器”的倾向。作者指出,中国儒家传统千百年来贬低工匠的根深蒂固之观念,是工匠长期在文献记载中缺席的主因,很大程度上导致学者难以对该群体展开研究。基于上述动机,作者在本书结合传世实物和文献史料,重构处于革新期的清初制砚业,并以顾二娘及其福州赞助人作为核心个案,还原当时琢砚工艺及鉴藏市场的历史面貌。全书除〈导言〉和〈结语〉部分,共分五章。每一章都设置在五个不同的具体地方:紫禁城里的皇家工场,广东的采石场,苏州及南方其他地方的砚台雕刻工场,福建收藏家的家里。作者追查了砚台在宫廷与社会之间的运动轨迹,并通过砚台的整个社会生活,带入了与砚台相关的制作、使用、收藏和写作的人的生活。此外,这项研究亦展示了这个小物件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和技术投资。
使用对象附注:
中国史研究者、爱好者,明清社会史研究者、爱好者,古砚收藏者、研究者
全部MARC细节信息>>
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馆藏地 书刊状态 还书位置
K875.44/11 B0117229   库本 库351863     可借 库本
K875.44/11 B0117228   基本书库     可借 基本书库
显示全部馆藏信息
借阅趋势

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(点击查看)
用户名:
密码:
验证码:
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
  证件号 条码号 Email
 
姓名:
手机号:
送 书 地:
收藏到: 管理书架